负载均衡是一种在多个服务器之间分配工作负载的技术,旨在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、可靠性和可扩展性,以下是关于负载均衡模式的详细介绍:
一、负载均衡
负载均衡(Load Balancing)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,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、增加吞吐量、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、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。
二、负载均衡分类
1. 软/硬件负载均衡
软件负载均衡:通过安装一个或多个附加软件来实现负载均衡,如DNS Load Balance,CheckPoint Firewall-1 ConnectControl等,优点包括配置简单、使用灵活、成本低廉;缺点是消耗系统资源,可扩展性受限于操作系统。
硬件负载均衡:直接在服务器和外部网络间安装负载均衡设备,独立于操作系统,整体性能得到大量提高,优点是功能、性能优于软件方式,但成本昂贵。
2. 本地/全局负载均衡
本地负载均衡:针对本地范围的服务器群做负载均衡,通常用来解决数据流量过大、网络负荷过重的问题。
全局负载均衡:针对不同地理位置、不同网络结构的服务器群做负载均衡,主要解决全球用户只需一个域名或IP地址就能访问到离自己距离最近的服务器获得最快的访问速度。
3. 部署方式
路由模式:服务器的网关必须设置成负载均衡机的LAN口地址,所有返回的流量都经过负载均衡。
桥接模式:不改变现有网络架构,负载均衡的WAN口和LAN口分别连接上行设备和下行服务器。
服务直接返回模式:适用于大流量高带宽要求的服务,返回的流量不经过负载均衡。
4. 负载均衡算法
静态算法:如轮转算法、加权轮转算法等,不考虑服务器的状态信息。
动态算法:如最小连接法、加权最小连接法等,根据服务器的实时负载状态信息来决定任务的分配。
5. OSI七层模型中的负载均衡
四层负载均衡:主要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二层(数据链路层)和第三层(网络层),处理基于IP地址的请求分发。
七层负载均衡: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七层(应用层),可以处理HTTP、HTTPS等协议,功能更强。
6. LVS(Linux Virtual Server)模式
DR模式:直接路由模式,报文目的地址更改为优选后的RS设备IP地址。
NAT模式:网络地址转换模式,将报文目的地址更改为VIP地址。
三角模式:报文转发给RS后,RS直接回应客户端,不经过负载均衡设备。
三、相关问题与解答
问题1:什么是反向代理模式?
答:反向代理模式是指当负载均衡设备收到客户端请求后,会记录下请求信息,然后将报文目的地址更改为优选后的RS设备IP地址,并发送出去,RS收到请求后,会将响应直接发送回负载均衡设备,由负载均衡设备再将源地址修改为VIP地址后回复给客户端。
问题2:全局负载均衡有哪些特点?
答:全局负载均衡的特点包括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、解决网络拥塞问题、实现与地理位置无关性以及避免各种单点失效(包括数据中心、服务器等的单点失效以及专线故障引起的单点失效)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“负载均衡的模式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